六祖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真正的佛教徒并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走向解脱,对众生充满了大慈大悲。同时又能以缘起的智慧看待世间一切、看待自己,破除我执,在无我的基础上,以理性、开放的心态看清各种因缘,作出智慧的选择。
利益众生首先发心要纯正,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或任何其它目的,纯粹是为了帮助他人;其次还要有智慧,倾力帮助众生的同时,内心是超然的。这样才是圆满的菩萨行,才没有任何副作用。这也是菩萨行和世间慈善的根本区别。所以我要安住三级修学,认真践行两套模式,精进修学,用心服务。在纯粹利他的过程中长养我的智慧和慈悲,破除我执。
有句话叫“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一方面是说柔弱的女子为人母后,对家庭有了更多的担当;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母亲会对孩子倾入全部的爱,甚至爱孩子胜过爱自己。曾经我也是对孩子投入了全身心的爱,因为投入的感情太多,所以希望孩子以成绩、以乖巧来作为回报,好让自己脸上有光,把自己的付出变成了孩子最大的包袱,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进而占有、控制。这样的占有、对立,催生了很多亲子矛盾,甚至是家庭悲剧。
同时,对父母,我们时常会觉得他们偏心,因为感觉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和自己的付出不对等。特别是对自己的伴侣、同一个屋檐下最亲密的人,要求最苛刻,因为曾经和他海誓山盟。所以,对爱人的粘著和我执表现得最淋漓尽致,产生的冲突也最多。爱人说话的语气、态度、甚至一个眼神,都能捕捉出他的不在意,都可以引发一场口舌之争。
佛陀悟道时发现,生命延续的十二缘起中,最重要的力量是无明和爱取,众生之所以被绑在轮回中,不得解脱,正是因为这份贪爱。
多情乃佛心,这个多情,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立在痴、贪、我执基础上的多愁善感或是滥爱,而是对众生的大慈大悲,是平等、清净、无限的大爱。这种爱是智慧的,没有无明和我执;这种爱是清净的,没有染污和占有;这种爱是平等的,没有亲疏和分别;这种爱是无限的,像阳光普照一切,大地承载万物,没有任何众生被排除在外。这是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庄严承诺,世间的海誓山盟与之相比显得太过狭隘而微不足道。
我要慢慢学着以缘起的智慧看待世间一切。随缘是要跳出自我的感觉,在无我的基础上,以理性、开放的心态看清各种因缘,然后作出智慧的选择。对子女不能一味地溺爱,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做有害无益,要知道什么样的引导最适合对方,从这样的角度切入。首先让对方欢喜,愿意接纳,再善巧引导,最终还是为了利益他,而不是盲目地顺从;也不要一味地粘著,家人、孩子是我生命之旅中最有缘的过客,我们要相互陪伴,相互成就,去完成各自的梦想和使命。
所以,不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的成就,都离不开对因缘的如实观察,在对客观条件充分评估之后,才能作出正确选择。我决定以后在现实生活中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智慧不断升华、净化自己的情感,在正确观待缘起的前提下,积极进取。感恩得遇善知识!感恩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