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大悲咒讲解网
单独中的洞见 哲理故事300篇 谈佛说禅悟人生 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
主页/ 为人处世/ 文章正文

雪漠:发现佛性也需要因缘聚合

导读:雪漠:发现佛性也需要因缘聚合但因迷悟故,随缘而升沉。佛性是什么?是本元心,是真心,是本初清净的那颗心,它无来无去,不生不灭。它像露珠,像水晶,能折射出世间万象,但露珠和水晶都是因缘聚合之物,佛性却...
雪漠:发现佛性也需要因缘聚合

但因迷悟故,随缘而升沉。

佛性是什么?是本元心,是真心,是本初清净的那颗心,它无来无去,不生不灭。它像露珠,像水晶,能折射出世间万象,但露珠和水晶都是因缘聚合之物,佛性却不是,它是生命本有的东西。它不会因为众生的迷而消失,也不是因为佛陀的悟而产生,就连生命状态的转换也不能让它消失,它是无为法,能够不受外界条件的左右。

然而,我们却不一定能发现佛性的存在,就像我们看不见自己头顶上那根不知何时冒出的白头发。如果这时有人告诉我们:“喂,你头顶上长了根白头发!”我们就会低下头照镜子,尝试从镜子里找到它,这时,我们才有机会认知它。那个告诉你长了白发的人就是善知识,他和镜子(方法)及恰当的姿势(依法实践)一起,构成让你明心见性的因缘。当因缘俱足的时候,你才会明心见性,发现自己本具的佛性。可见,无论是看见头顶上的白头发,还是明心见性,我们都需要恰当的机缘,机缘不到,如何强求也只能平添苦恼。

比如,在看到这本书或者认识我之前,也许你并没有了解过佛教智慧,也不知道一个生活在尘世间的人会有实现绝对自由与快乐的可能,所以,要么你压根没听说过佛性,要么“佛性”对于你仅仅是一个概念。但是,有一天,你的朋友推荐你看这本书,看到可以实现绝对自由与快乐的诸多方法,你相信了,心中有一种巨大的向往油然而生。于是,你按照我说的扎扎实实地去做了,或许你就会亲身体验到我不断以各种方式诠释的智性。朋友的推荐、我说的这些话、你的相信、你的向往、你扎扎实实地去做,这许多因缘聚合在一起,才会产生你开悟的这个结果。

反之,如果你的朋友没有推荐这本书,我在书里没有说这些话,我说了但你不相信我,你相信我但没有产生向往,你产生了向往但却没有用实践去验证,那么,也就不可能开悟——你的开悟也许又会是另外一组因缘聚合的结果。

又比如,你认识了一个女孩,机缘巧合之下,你们有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你发现,她跟你有许多相似之处,她跟你幻想中的爱侣竟是如此吻合,在后来跟她的一系列相处之中,你更加验证了自己的发现,于是你对她表白,她表示自己也有同样的感觉,所以你们恋爱了。你们的相识,你们的单身,你们推心置腹的交谈,你的表白,她的回应,这些因缘的聚合导致你们相爱的结果。但是,假如你们没有相识,或者你们两人中有一人并非单身,或者你们未曾推心置腹地交谈,又或者你不敢向她表白,你们就没法走到一起——也许,你们的结合又会是另外一组因缘的聚合。

所以说,虽然佛性不生不灭,不会随缘变化,但我们是否能够发现它,何时发现它,如何发现它,却只能随缘。随缘行也是佛教的修行法门之一,它讲究的是不强求,坦然听从机缘的安排,不生好恶,不随缘起缘灭而改变心的状态。它既是借事而调心的妙法,也是智慧在生活中发挥了作用。

我常说,当你明白了本元真心,认知到本元真心,明白了空性,并能认知忆持它的时候,你就是“悟”了。当你放过它,不了解它的时候,你就是“迷”。

--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