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标题

第三十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来源:大悲咒讲解网作者:李通玄时间:2019-06-04 18:12:22
第三十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十地品二十六之六第十法云地将释此地。五门如前。一释地名目者。明此地何故名为法云地者。明此菩萨登法王位。智满行周。以大慈悲云于诸生死海。普降法雨灌一切众生田。令一切众生发善心菩提之芽。无有休息。以此名为法云地。明此地从初发心入此智地而生佛家。升进修行至此地。大悲愿力功终行满

第三十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十地品二十六之六

第十法云地

将释此地。五门如前。

一释地名目者。明此地何故名为法云地者。明此菩萨登法王位。智满行周。以大慈悲云于诸生死海。普降法雨灌一切众生田。令一切众生发善心菩提之芽。无有休息。以此名为法云地。明此地从初发心入此智地而生佛家。升进修行至此地。大悲愿力功终行满故。常雨法雨故。

二明此地修行门者。此地所修智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

三明善财表法者。善财于此位中。于菩萨集会。普现法界光明讲堂中。见无忧德神。并一万主宫殿神俱来迎善财。及称叹供养。至菩萨集会。普现法界光明讲堂者。明此地菩萨集智悲行满故。其神等随逐善财。入普现法界光明讲堂。中见释氏女瞿波坐宝莲华师子之座。八万四千婇女所共围绕者。明菩萨集会普现法界光明讲堂。此是依二智报得是智境界而作堂体。释氏女而处其中者。明女为悲体。表智中行悲七住七地悲中修智八地智中行悲。婇女有八万四千所共围绕者。明以普光明之大智行等一切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皆具同行。是慈悲之极故。以女表之也。如是一切众生八万四千烦恼乐欲不同。菩萨以大慈悲心皆同其行方便引之。以慈悲心育养众生。以女表之。非独直为女也。瞿波者。此云守护地。明此法云地愿力智悲皆悉已满。但常守护一切众生心地。以为地体故。名守护地神号无忧德者。是此地慈悲法悦行满之智。与一万主宫殿神。来迎善财者。表是智中之慈悲引接众生之万行故。主宫殿神者。明慈悲为宫。智慧为殿。表常以智悲为主主导一切众生皆令悟入故。此瞿波女自说本因。从久远以来常为佛妻者。表智悲不独有也。明以表智悲常不相舍离为佛妻义。又表十地大智慈悲法悦如妻义也。此托世间事表法。但取其意。况以智悲济养含生之行。非即实如凡夫有欲之妻故。托事表法。令易解故。如毗卢遮那是法界主。非如化佛引俗出缠。如是诸女皆从王种中生者。明此位悲从智生。以智为王。生死法中而得自在。名之为王故。故悲从智生也。明从第七地至第八地从悲修智以满入无功之智。用从八地至九地十地从智随本愿力修无功之悲满故。至十一地。以无功之大悲。幻生大智佛遍周刹海。普利众生。即以摩耶为母。遍生诸佛教化众生。以表之。如是逆顺进修发菩提心者。悉须明解。使得进修不谬。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法者。此地于十方三界得法界普光明大智大慈大悲。任运圆满。大法云。普雨智雨。受佛职门。如善财所入瞿波女讲堂者。是为明智能常与等虚空界一切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诸根欲以法对治解脱故。

五明随文释义者。二义如前。一长科经意者。从此十地一段经中。长科为十六段。

从初一段有三十二行颂。长科为两段。一从净居天众已下。有二十八行颂。明净居天众闻法兴供。及见佛德广大无边分。净居天是九地菩萨众。是第三禅天众。后十地是四禅位。从初地多作阎浮提王。二地忉利王。以次排之。即可知也。以表升进自在如天。亦不独作天王。一一位明行遍周自在如天。此总明第一义天一切智天。非如是诸天下品十善业果报生天也。二即时解脱月菩萨已下。有四行颂。明请第十地行门分。于中文义如经自具。

第三一段长行。有六十八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坐莲花座为大法师受十地佛大职位分。第四一段长行。有二十二行半经。明十方诸佛咸放智光灌顶许可同佛职位分。第五一段有三十六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广大微细差别智善知诸集谛分。第六一段有七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得十大解脱分。第七段有四十五行半经。明此地菩萨于一念顷能受十方所有诸佛法。明皆能领受及能于十方雨法雨自在分。第八段有三十五行经。明此位菩萨随念广大微细大小一多相入通化自在分。第九一段有十八行半经。明此大众闻十地菩萨神通生疑时。金刚藏菩萨入体性三昧。现菩萨神通为众除疑分。第十段有二十七行经。明此地菩萨智慧神通力下地不如不可比如来神力智慧分。第十一段有三十五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不异如来身语意业。不舍菩萨诸三昧。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分。第十二段有四十二行半经。明举十大山王喻十种地次第方便所行之智慧分。第十三段有十四行经。明举大海有十种德喻十种地升进分。第十四段有二十行半经。明摩尼珠有十种性出过众宝喻十种地出过众圣分。第十五段有二十二行半经。明说此十地法门所感大地六种十八相动。及兴供并十方金刚藏菩萨咸来证法分。第十六段有八十三行颂。明重颂前法分。

二随文释义者。第一从初一段长行六十八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受十地佛位之职。于此一段中复分为十段。一从初尔时金刚藏菩萨已下。至受职位。有七行经。明此位菩萨从初地至第九地修大福智大慈悲行满入众生界入如来所行分。二佛子已下。至受一切智胜职位。有八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得十三昧及一切诸三昧现前分。三此三昧现在前时已下。至以为眷属。有七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以三昧力福德感报莲华出兴分。四尔时已下。至一心瞻仰。可有三行经。明此位菩萨并诸眷属菩萨身处华座与华量等分。五佛子已下。至诸佛众会悉皆显现。可有五行经。明此位菩萨坐华座已。言音普充满十方世界。自然震动一切乐音自鸣。及以不思议供养之具供养佛分。六佛子已下。至得不退转。有二十四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处座放光。教化众生及供佛分。七佛子已下。至从诸如来足下而入。有两行半经。明此位菩萨所放光明绕十方界入佛足下分。八尔时已下。至到受职位。可有两行经。明十方诸佛菩萨皆悉咸知此位菩萨受职分。九佛子已下。至即各获得十千三昧。可有两行半经。明九地菩萨皆来恭敬获益分。十当尔之时已下。有五行半经。明此十方同受职菩萨放臆德光明普照十方。来入此菩萨臆德令势力增长过百千倍分。第一段七行经。明从初地至第九地。以分分白净法。修助道行。观察众法。修习福德智慧。广行大悲。并为成就此十地根本智悲之地。至此地满故。明元将一切诸佛智悲之地以作五位修行从初发心住已能至此诸佛智地故。从初发心有五种发心不离一念。五种初发心者。一十住初发心。二十行初发心。三十回向初发心。四十地初发心。五十一地初发心。如是五位初发心。皆不异如来根本智而起初发心故。为智体无始终。此五位初发心皆无始终。为非情识能所见故。非时日岁月所摄故。如是五位皆一时发故。一如十住初发心。即以其止心不乱开发如来根本智慧。即以妙峰山德云比丘。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山者止也。即初从凡夫地止心不乱。即佛智慧现入如来智慧地。名初发心住二如十行初发心。即明于诸佛智慧中行无染。即以三眼国善见比丘林中经行表行无染。林中经行表行无住。三眼。表佛眼法眼智眼。此明自得如来智慧三眼。复利一切众生。即行无所著故。三十回向初发心。即以鬻香长者青莲华。即明和合诸香卖鬻香而居。即明以十回向门起无限大愿门和融悲智法身使令均平等进故。青莲华者。明于诸妙香无染也。四十地初发心。修长养大慈大悲增胜。即以夜神婆珊婆演底。此云主当春生神。以表大悲。主当众生发生菩提芽故。五第十一地以无作任运大悲初发心。即以摩耶夫人生诸佛为首。即明从悲生智教化众生故。如上初发心有此五种。逆顺不同。总在初心之中。一时具足无前后际。皆以法界大智为体故。不可说前后古今之解。此一段有七行经。明成无前后古今之大智大悲。法界众生界佛行满故。至大法王职处。入众生生死稠林分。第二段中有八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入此识位之中。即得十种三昧及一切三昧。其初离垢三昧者。云正定也。明此地悉离染净涅槃悲智功用不均平垢故。名离垢三昧。不同三乘离生死取涅槃及净土垢故。亦不同下地菩萨调治智悲生死涅槃万行未自在垢故。此地菩萨离如是垢故。名为离垢三昧。明以法界无作智印诸境界。无非智境。更无能所生死涅槃染净等障故。名离垢三昧。又三之言正者。明一止即是正字故。明此地菩萨。以一大普光明智性自无依曰止。恒以此智常照诸境。名之曰正。昧之云定者。以智利生。不迷诸见。名之为定。明从初修诸方便助菩提分。至此地所作功行无功习气亦无故。名离垢三昧。又云三昧者。正受。以明此位。以无依住无功智任自遍周故。名离垢三昧故。此名无功之智任自遍周故。入法界差别三昧者。是无功用智任运随用应事施设为是差别智故。明用不离体不离无作根本智故。庄严道场三昧者。有诸佛成道转法轮处。遍至其中身行及以众宝庄严故。一切种华光三昧者。放光照烛一切众生故。海藏三昧者。明含藏众法故。如海具十德喻等。海印三昧者。以大智海印性自圆明清净无垢印。三世诸境界咸现其中虚空界广大三昧者。明法空智体所照自体无限边故。观一切法自性三昧者。明以智观照诸法无自性无他性自在故。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者。以智知根随根济度故。一切佛皆现前三昧者。明此离垢三昧与体性三昧并与一切诸佛同一体相故。如是等已下总举。无数三昧皆现在前。菩萨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者。明一身入多身起。多身入一身起。又起中入。入中起。又于一三昧中。分别多众生心行所行多三昧境界。教多众生而不失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胜职位者。此是十地智满行周。平等无作大悲。任运处世利众生定。如是众多三昧皆从体性无作法身法界普光明智寂用无碍三昧起故。如是三昧。非是三乘修寂静者求出三界者乐生净土者之境界。是达一切无明便成大智。是便以一切众生身土微尘总含佛国者之境界。此寂用无依大智三昧。是一切诸佛根本智体无尽藏王。能随一切众生无限情意化不失时。然无作者故。第三此三昧现在前时已下。有七行半经。明受职菩萨约报华生。经云。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莲华忽然出生。此是受职菩萨自悲智行满法合等周法界利益众生之报得。是十地之中最后三昧身也。其华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千个百亿四天下为一小千。千个小千为一中千。千个中千为一大千。今云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者。意明无限量之大称。已下庄严如经自具。经云。出世善根之所生起者。非是超过三界净土菩萨及二乘变易生死诸善根之所生起故。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此配善根因果如莲华。以毗琉璃摩尼宝为茎者。毗之云光明琉璃表法身智身明净故。故其摩尼宝光净无垢以似琉璃。非琉璃所成。但以摩尼为莲华茎。茎者。以法身智身性无垢之报果。以法身智体与一切诸行作根本故。今依果报生莲华。还以法身智体性自清净。以成报故。是故光净摩尼以为其茎。旃檀王为台者。明戒定慧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香。善根之所生起。以法身能成戒定慧等五分法身之香。今依果报得。以次相资。码瑙为须者。是助菩提之分。万行善根之报得。此是赤色宝。表万行显发菩提理智及庄严五分法身故。互相资发以次而陈。阎浮檀金为叶者。此金明净柔软是慈悲善根所生为慈悲。是覆荫义故。其华常有无量光明着。智慧法光利生善根所起。众宝为藏者。都结此地含藏众善所生。宝网弥覆者。善设教网漉诸众生善根所生。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者。是一行遍一切行。一切行遍一行。善根所起。是主伴万行自在善根所起。如上之华。是于普光明殿中初说十信。于如来前所现之华。诸眷属众。是如来眉间毫中之众。前是举果劝修。此是行终之果。第四尔时已下三行经。明此位菩萨处座大小相称。所坐华王之上者。是根本智。眷属菩萨坐诸华座者。是差别智。明此位菩萨智悲万行遍周。如文自具。第五佛子已下。可有五行经。明此位菩萨及眷属处座之时感动兴供。如文自具。第六佛子已下。有二十四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处座放光济苦。一依身分而作次第。以足下光照大地狱苦。明足下是所履之行极以济苦故。次两膝放光照畜生苦。明在所履之次由于膝之劳苦。次脐轮中放光照阎罗王界苦。如大地狱无王所摄。以极增上恶业。犹如电击。直往苦趣。小地狱有王所摄。脐者。众秽积中之分。生死之际。迷真之极。生死之源。如戌亥两辰配于乾卦。是万像生死在中放光所照也。左右两胁放光照人中苦。胁者。摄受扶持之处。明人处可摄受故。两手放光照诸天修罗者。可引接故。两肩放光照声闻乘者。明能乐闻法敌烦恼故。为两肩近耳。明因闻法得果故。项背放光照辟支佛者。明不乐闻法背佛知见故。面门放光。是受教故。眉间放光。是十地中道果故。顶上放光。是佛极果故。余如文自具。第七佛子已下。有两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如上所放光明供养及所作事毕。绕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诸佛道场众会十匝从诸如来足下而入者。十匝者。明十法圆满故。光入佛足下者。明反果还因故。明从普光明殿中起十信心。如来于两足下轮中放光成其十信。次十住佛足指端放光。次十行佛足趺上放光。次十回向膝上放光。次十地佛眉间中放光。今至此十地道满果终。不异初信之法。时不移。法不异。因果不异。是故十地道满之光。还从佛足下而入。明果同因故。不异所信之法故。明如来示果即因菩萨进修以因即果。是故此十地之位返果从因。是故光入诸佛足下也。亦明行满故入佛足轮下。故已下三段可有十行经。如文自具。

第四长科段中。有二十二行半经。于中复分为四段。一尔时十方一切诸佛已下。至堕在佛数。有十二行经。明此位菩萨受职蒙十方诸佛放光灌顶分。二佛子如转轮圣王已下。至亦得名转轮圣王。有六行经。明举转轮王受大子识。四大海水而灌其顶喻分。三菩萨受职亦复如是已下。至堕在佛数。可有两行经。明菩萨受职以一切诸佛四智之。水而灌其顶即堕佛数。四佛子已下。可有三行经。都结受职智光灌顶德行倍增分。已上四段经。明十地智满法合。诸佛放光灌顶为智。齐诸佛故。以佛果智相印合。又发起增长十一地及佛妙智令成熟故。此十地创现佛智十一地方自在故。余如文自具。

第五一段有三十六行经。明此位法云地菩萨善知诸集谛分。中复分为八。一佛子已下。至以一切智知一切集。有八行经。明此法云地知一切集谛分。二佛子已下。至如是皆如实知。有三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如实知十种化法分。三又如实知已下。有两行经明此位菩萨如实知十种持法分。四又如实知已下。至如是等皆如实知。可有四行经。明此位菩萨知如来十种微细智分。五又入如来秘密处已下。至皆如实知。有四行经。明此位菩萨知如来十种秘密分。六又知已下至皆如实知。可有七行经。明此位菩萨知如来逆顺劫相入分。七又知已下。至菩萨行如来智。有六行半经。明此位菩萨知如来十三种智分。八佛子已下。有一行半经。明此位菩萨能入如来广大智慧分。第一佛子已下。从初段中有八行经。明此法云地知诸集谛经云。如实知欲界集者。以五蕴是三界。同迷以十使烦恼。随于四谛上迷谛无明一谛上具十。即欲界集有四十个苦集。以此苦集灭道。上二界除嗔。各有三十六。是有为禅界善集。此上二界禅皆从作意息伏而得。是故三界有漏摄故。禅消想起三界往来。此三界共通一百二十八种烦恼集。是三界六道之大体。约以五蕴配五尘与十使。无明相因。总有八万四千及不可数集。如八九地前。并已配讫。如前知之。色界无色界如上可知。法界集者。明一念称真智。现如上八万四千及不可说诸尘劳门。总法界大智慧解脱知见集。总积集智慧之海。名为一切种种智海。有为界集者。三界所有烦恼是。亦通三乘折伏现行烦恼。得变易生死随意生身皆是出身三界。有为集故。无为界集者。唯如来一切种种诸差别智也。自余皆有为故。众生界集及虚空涅槃界集者。为善分别从一切智起众生界虚空界涅槃界各差别智集。此菩萨如实知诸见烦恼行集者。身边等五见及六十二见前地已释讫。知世界成坏集者。知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一切世界若干劫成若干劫住若干劫坏皆悉知之。声闻行集者。以四谛观厌三界苦忻涅槃乐。又观诸世间苦空无常不净。无有可乐皆磨灭法。虚积诸业果苦无有断绝。犹如波浪集不善法。增长生老病死三十六物。共成其身。修二百五十戒。净欲界业皆是无常。入第九定出三界想入灭尽定。身智俱尽寂灭无知。如此经下文。譬如比丘入寂灭定头上系鼓不复闻声。又有声闻得出三界心厌患分段身。化火焚身入变易生死。如胜鬘及涅槃经。并同此说。声闻二乘净土菩萨。以观折伏现行烦恼得变易生死。非是断烦恼。为不了无明。成根本智故。妄为无明实有。妄生厌离。以厌患心成出过三界分段生死。得变易生死。住无漏界。不受后有三界之身。有如化火焚身。如涅槃经。自有文说。皆是厌生死住涅槃集。辟支佛行集者。十二缘行是。此四谛十二缘三乘参互。以为九乘。如前已述。一乘菩萨亦修如此四谛十二缘。此十地位内次第而说所修之法。是一种修四谛十二缘。心量见道各自不同。菩萨行集者。出缠菩萨六波罗蜜分修慈悲生于净土。道满方来处世教化众生。大悲菩萨依无相观四念处七菩提分四摄四无量心十波罗蜜。修大慈悲。不着三界。教化众生。此是依空无相无愿无作解脱门而建诸行。亦是三乘菩萨所修方便加行所忻行门境界。但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如此一乘经。但约如来根本普光明智境发心所修十波罗蜜四谛十二缘四念处三十七品四摄四无量一切助道。皆以自心根本智为体用。以智无依无限。所作行门报果皆无依无限。自他身土重重玄玄互相参现。以智无限无碍故。所有身土自他如幻如影。皆无障碍故。所修诸行皆以自心根本智为体。是三乘一乘菩萨行集。如此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如是所行方便是一乘菩萨行集。如来力无所畏色身。法身集者。力无所畏者。十力四无畏是也。色身者。九十七大人之相随好无尽。是法身集者。理无得证无缚无解无生无灭不垢不净是也。一切种者。是五位加行。成勋习种者。一切众生而随五蕴加行。即成无明诸业种故。菩萨五位加行。以成一切智智之种。一切智智者。明根本无依住无作智而生差别智。三乘名后得智。一乘中智直以根本圆明。三世一时。不分前后。示得菩提转法轮集者。所说十二分教是。入一切法分别决定。智集者。以金刚无碍智慧。善分别出世法。无不明了。无不决定。皆无错谬。举要言之者。总陈大纲。以一切智知一切集者。明无不尽知也。此是总结。已上知一切集竟。

此已下仍释法云地。二佛子已下。一段三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如实知十种化法。经云。以如是上上觉慧如实知众生业化者。明一切众生以自烦恼所造业。自化其形及所居境土。一一自成自形。及所居境土所有受用。除业更无余物。能与因悭因贪因嗔因爱因憎多者先受。皆一一众生乘诸业化皆如实知。烦恼化者。乘何烦恼合堕何道。因果相称皆悉知之。诸见化者。由五见及六十二见。缘名色便生执取。化生种种诸烦恼身。世界化者。由自心诸业化生种种诸世界形。复于所化世界上复更取之化生诸业。法界化者。皆从自体清净智。而化生诸境界等。声闻化者。随无漏定起正念力起十八变化等。缘觉亦然。总明二乘。正解脱力。随意念力。变化通用。菩萨化者。随诸波罗蜜力。大悲愿力。自己解脱知见。随如念力。得意生身力。而变化种种身种种行。如来化者。从无化大智普应群物恒自遍故。分别无分别化者。以未悟者分别无分别法。令一切众生而开解故。又正分别时无分别化故。已下总结。已上知一切化竟。三又如实知已下。一段两行半经。知十种持法。明此位菩萨常能忆持此十无量法。忆持一一不乱失故。佛持知佛所持一切法故。法持知法次第故。僧持知诸念散性体无离隔故。业持知众生业同异故。烦恼持识烦恼相故。时持知无始及三世劫时同异总别不迁故。已下例知。已上知诸持竟。四又如实知如来十微细智。此一段有四行半经。明如来于一无依无住无作智任运遍知尽一切法故。修行。命终。受生。出家。现神通力。成正觉。转法轮。住寿命。般涅槃。教法住。如是十事不作念而恒遍知。不移时而极三世事故。已上知微细智竟。五又入如来秘密处可有四行经。入如来十无尽秘密处所谓身秘密处。于身尘毛孔中现无量土无量身。无量示现成佛。无量示现涅槃。如是十事一时同异自在。十方咸然。总是如来普光明智。犹如圆镜等虚空界一时普应任物所为皆能对现无所造作。已上知秘密处竟。六又知诸佛所入劫智。有七行经。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已下。如经文自具。如是长短多少劫相入法者。理智无故。为众生根延促。即劫延促。如来以智方便一时顿现诸业境界。于一同之智各自现。见自业时分同异。不同破迷情定时劫长短之执。若无情计智等。一时无延促相。无劫岁月日时分限。已上知劫相入竟。七又知如来诸所入智。有六行半经。明此位菩萨知如来十三种入智。所谓入毛道智者。入不定性众生。起方便智。令得正信智。入微尘智者。入微细众生道中。与之同生引生智慧。令得人天住佛善根。入国土身正觉智者。于佛身中及毛孔之内。示现成佛入般涅槃智故。入众生行正觉智者。方便行四摄行觉悟众生是也。入众生心正觉智者。以众生心与如来心同一体性。以此如来知一切众生。而随业接之故入随顺一切处正觉智者。一切六道遍生其中随根觉悟故。入示现遍行智者。一切众生行及九十五种外道尽同事智故。入示现逆行智者。示作恶魔恼惑行者。或行于非道。无不利生。如示作阿阇世王杀害父母等事令信得业道除。入示现思议不思议世间了知不了知行智者。或令世间令知是不思议圣行。或令世间不能了知是凡圣。余可准知。如经自具。已上知如来诸所入智竟。八佛子已下。一段总结此位菩萨总能。入一切诸佛广大无量智。

第六佛子已下。有七行半经。得十大不思议不可说解脱门。此一段中都举四法。一先举十种不思议解脱。二总举百千阿僧祇解脱。三并举所得三昧之数。四并举无量百千神通。皆如文自具。

第七段中。有四十五行半经。明此位菩萨于一念中能领受十方一切佛法明分。中复分为八段。一佛子已下。至不能持有八行半经。明此地菩萨堪持一切诸佛大法明大法照。余二乘及九地菩萨而不堪持。并举娑伽罗龙降雨喻分。二佛子已下。至名为法云地。可有六行半经。明举大海能受诸大龙王所雨喻。并举此位菩萨堪受一切诸法明一念之间皆能一时演说分。三有两行经。解脱月问此位菩萨一念间能受能持几如来法明分。四金刚藏菩萨言佛子已下。可有一行半经。明此位菩萨所受几许说诸法以算数难量分。五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说已下。至乃至譬喻亦不能及。有十一行半经。是第一譬喻广大不可及此位菩萨所领几如来法明广多喻分。六如一佛所已下。至名为法云地。可有四行经。明此位菩萨所受诸佛法雨倍过前喻分。七此地菩萨已下。至名为法云地。有七行经。明此位菩萨以自愿力慈悲广大饶益分。八佛子此菩萨已下。至名为法云地。有四行半经。明此地菩萨能于十方世界从兜率天宫下生倍过前微尘喻分。如此初段中云。大法明者。十方世界出世法无不总知总解尽故。大法照者。明能以智日所照十方一切众生及业常如目前一切众生若好若恶无有不见。大法雨者。明能随十方一切众生根一时等雨法雨故。一切诸有如是广大佛事。此位菩萨能安能受。如娑伽罗龙王所雨大海喻。娑伽罗者。因所雨大海得名。能雨大海。此龙所雨唯海能受。如十方诸佛法雨。唯此位菩萨一念能受。已下如文自具。

第八一段有三十五行经。明此法云地菩萨随心念力广大微细自他相入一多大小互参神通德用自在皆随自心念所成故。如一切众生作用境界。皆是自心报业所成。人天地狱畜生饿鬼善恶等报果。一依心造。如此十地菩萨以无作法身大智之力。随所心念。莫不十方一时自在。皆悉知见为以普光明智为体。为智体无依称性。遍周法界与虚空量等。周满十方世界。以无性智大用随念。以不忘失智随念皆成。以具总别智总别成坏同异俱作。以广狭大小自在智化通无碍。以与一切众生同体智。能变一切众生境界。纯为净土之刹。以自他无二智。一身而作多身。多身而作一身。以法身无大小离量之智。能以毛孔广容佛刹。以等虚空无边无方之智。而一念现生满十方。而无来去。以如响智。而能响应对现等众生应形。以具足圆满福德智。而恒居妙刹。常与一切众生同居。若非圣所加持力。而众生不见如是十地菩萨智力神通。虽言性等虚空。然虚空广大无用。如是十地之智。智满虚空。智无体性。无造作者。一如虚空。然随念力周满虚空。依果重重通化无尽。如随意摩尼珠虽性无能所造作。而与一切众意境同色。余如文自具。

第九一段有十八行半经。明此大众闻十地菩萨神通生疑时。金刚藏菩萨入体性三昧。现菩萨神通为众除疑分。于此段约有十事。一大众怀疑。二解脱月为请。三金刚藏入定。四定所现境界。五大众皆自见身在金刚藏身内。六现菩提树殊特高显。七树下有佛坐师子座号一切智通王。八大众见佛。九金刚藏菩萨罢其神通。十大众还自见身各在本处得未曾有。如一切佛国土体性三昧者。即是无作法性身也。菩提树。约以法性身行报得故。树下佛号一切智通王者。即法性中无作之大智。自在故名王。此三法一切众生体常如是。只为不自加行显发故。余如文自具。

第十有二十七行经。明此位菩萨智慧神通下地不如不可比如来神力智慧分。于此段中约有十法。一解脱月问三昧之名。二金刚藏菩萨正答三昧之号。三又问三昧之境界。四金刚藏正答。五正说法云地得三昧之总相。六明法云地菩萨三业神通下地不如。七明略说法云地境界广说无量百千劫难量。八解脱月问佛神力如何。九金刚藏举一块土况四天下土多少难比。金刚藏正说十地道力犹故难宣况如来神力可说。十举喻约明其中意趣。如文自具。

第十一段中有三十五行半经。明此地菩萨不异如来身语意业。不舍菩萨诸三昧力。于无数劫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分。中约有二十法门。一不异如来身语意业。二不舍菩萨诸三昧力。三于无数劫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四一切诸佛神力所加智慧增胜。五于法界中所有问难善能解释。六喻真金以摩尼宝钿厕其间成天宝冠。七自在天王服戴余天不如。八正说此地菩萨下地不如。九如摩醯首罗天能令众生心得清凉喻。明此地菩萨能令一切众生得一切智智。十二乘及九地菩萨皆不能及。十一此地菩萨诸佛世尊更为演说十种智门。十二明此地菩萨所行智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十三明且略说此地大纲广说难尽。十四举此地菩萨受职作摩醯首罗天王。十五明此位菩萨于四摄法善能广行。十六不离念佛法一切种一切智智。十七自念堪为一切众生所依。十八自更勤修。十九一念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三昧。二十若加以殊胜愿力倍过前数。文义如经自具。如摩醯首罗者。此云大自在。是色界上极。于大千界得大自在。神通道力智无过者。

第十二段中有四十二行半经。明举阿耨达池十大山王喻十地次第。智慧方便分。此一段总有十二段经。如经自节。不烦更科。文初举阿耨达池。喻菩萨从十住初心。从菩提心。流出善根大愿之水。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无有穷尽。复更增长。乃至入于一切智海。明从初发心住生在如来智慧大愿水中。以四摄行成就众生。满一切智海。不离初时智慧大愿水体成渐广多。又举大地有十山王。喻明从如来智地起十种进修。不离智地体渐高胜故。如五位五重十法。不离如来普光明一切智地。起五重十十进修。如是五重五位十十进修。总是一时一际一念。无前后三世之胜进。以如来智为体故。还如阿耨达池中水流成大海。如阎浮提地而出十大山王不离地体。以定慧照之可见。初发心便成佛者。此为可表。仿此知之。以此说十信心于普光明殿中此殿约普光明智报生。明果中说因修满不离此智故。十山王者。雪山王喻初地。如经文义自具。以次准知。以次香山王以次鞞陀梨山王者。鞞者此云种种。陀梨者。此云持。此山能持种种众宝华果故。喻三地。如经文义自具。如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者。如何如禅定。但云称体三昧。以明识相不行为日未出为昧字。为识想冥昧。正智方现三云正。以十一月至正月三阳生故。以三为正。三阳生方智明。以智为正故。以五蕴不生世情顿止。名之为昧。从此能现正智。名之三昧。又一止为正字。三摩钵底者。明五蕴昧能现正慧故。云三摩钵底。是正慧故。为五蕴昧正智慧现名为解脱禅定。都云大体三昧。别举其行。神仙山王表四地。文义如经。乾陀罗山者。乾者此云双也。陀罗此云持。明此山夜叉及大神共持。此山明五地得出世间及世间二智慧神通诸明总能博达持故。马耳山王表六地位。如经自具。尼民陀罗山王。名曰持边山。表远行地而能持一切众生诸边见行故。乃至三界六道总能持故。斫迦罗山。此云轮围围大千界。明八地无功行自满故。计都末底山者。计都云幢。末底云慧。明善慧地。须弥卢山。处阎浮四洲内。处大海中。明十地法云中道之智满总摄一切诸三昧故。佛子已下一行半经。都结十地差别因一切智中差别得名。明根本智从初发心住乃至十地及佛地无二由智差别得名故。已上十二段。一一如经文中。其所表地意次第经自明说。

第十三段中有十四行经。明举大海有十种德喻十种地升进次第。于中义意分为两段。一先举海之十德。二托海之十德表法。举十地之智慧差别进修。其中文义。如文具足。各各十法具足。不烦科文。

第十四段有二十行半经。举摩尼珠有十种性出过众宝喻十种地过众圣分中。于此段约分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如众生心充满其愿有六行经。明举摩尼珠有十种性分。二佛子已下至能为众生广作佛事有七行半经。明正举十地之加行次第分。如第六地善知十二因缘法。善知生老病死因缘根末体相一如。第六地中所说。以善巧。观生死缘生至底喻钻。第七地由以种种方便智为缕。能随生死不受诸垢。第八地万行任用遍诸众生界。智恒无体不动如幢。自余如文自具。三佛子已下至不可得闻有两行经。叹此地难闻。四解脱月已下可有一行经。是解脱月问闻此法得几所福分。五以次可有一行半经。金刚藏菩萨答言如一切智所集之福德明所闻法者如佛福德。六何以故已下有三行半经明。如闻此法得福广大生疑分。如一切智。是佛所得根本智。若闻法者其福德如佛。何为以明因闻此法方有信解故。为初闻是一切智之首故。以初信因之福与果同体明非因不果故。如非果不苗非苗不果故。为明信心信果成因故。即如说十信位于如来普光明法界大智殿中说十个智佛以不动智佛为首以为信心。以不动智佛及十个智佛是自心之智果故。毕竟成满不移此智。余义如文自具。意如种子种果成其生因。其根本智喻种子。差别智是加行。喻苗上之果。以此二智各具无边功德。

第十五段有二十二行半经。明说此十地法门所感大地六种十八相动。于此段中复分为三。一尔时佛神力故已下至一切世界悉亦如是有八行经。明法威动地天雨供养分。二尔时复以佛神力故已下至悉亦如是而往作证有九行经。明十方同名金刚藏菩萨咸来作证分。三尔时金刚藏已下可有六行经。明观众生及所缘法欲说颂分。云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菩萨而来此会者。明以本体十地之法广大甚多以十亿刹尘为远近及多数之量。会此一切创初入十地菩萨。因果本末法智无疑。明将本十地果法会同创入此十地菩萨智无二故会前九地之劣。入十地之广大智故。以陈远近法之多少故。亦明金刚藏所说之法。与十方诸佛同会不二故。世界外者。即下地位也。来此会者。即升进入此十地智也。叹善哉者。明所说法契当不异也。同名者。明法藏智同故。世界各各差别者。明差别智差别行故。悉名金刚德者。明差别智及行不离金刚德故。佛号金刚幢者。明金刚智能破一切妄业自无体可动故。余义如文自具。如一切智根本智又智是差别智从一切智中用故以重言。

第十六段有八十三行颂。明都叹从初地发心已来通此十地。一时次第十地悉皆重颂。文义如经自具。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如来寿量品菩萨住处品。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成语名称以碫投卵成语拼音yǐ duàn tóu luǎn...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成语名称以眦睚杀人成语拼音yǐ zì yá sh...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成语名称以简御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最新文章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古诗原文[挑...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古诗原文[挑错/...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以发愤矣。...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古诗原文[挑...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