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标题

第十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来源:大悲咒讲解网作者:李通玄时间:2019-06-04 18:12:03
第十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第二举果劝修门如来现相品第二自此已下至毗卢遮那品已来。是长科一部中。第二举果劝修门。释此一品。义分为三。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一释品名目者。此品何故名现相品。为诸菩萨神天大众皆悉已集。默思心念请法。问有三十七问。如来知念。即于面门舒光现相。及集十方众。答前所问

第十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第二举果劝修门

如来现相品第二

自此已下至毗卢遮那品已来。是长科一部中。第二举果劝修门。释此一品。义分为三。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此品何故名现相品。为诸菩萨神天大众皆悉已集。默思心念请法。问有三十七问。如来知念。即于面门舒光现相。及集十方众。答前所问。此品之内。如来两度放光。齿光告众令集。毫光示法令信佛境界及所行因果行门。诸来菩萨毛孔放光。通为三度放光故。又集十方众海佛境界相菩萨境界相答前众所问。故名现相品。此经表法及集众如来放光。前后总十度放光故。一面门齿光。集他方之众。二眉间毫光。示果成因。三足下轮中放光。成十信四。帝释宫中足指之端放光。集众入道成十住位。五夜摩天宫足趺上放光。成十行门。六兜率天宫膝上放光。成十回向。七他化天宫眉间毫相放光。成十地。八如来出现品眉间放光。入文殊顶。九口中放光。入普贤口。令此二人问答如来出现始终因果道理。十法界品中放眉间光。名普照三世法界门。是为十。如随好光明功德品。常放光明随根普照。此光非独缘五位进修表法也。是常依根摄化光也。

二释品来意者。此品为前世间主等默念三十七问。此品放光集众。示其法相。答前众所问三十七法故。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复分为二。一长科经意。二科其当品。一长科经意者。自此现相品乃至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此五品经总是答前三十七问。明举果劝修。二科其当品者。于此当品其意有四。一从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已下一段长行并偈颂。是世主请法分。二从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已下。有一段长行。并一偈颂。是如来放面门齿光。告众令集分。三从尔时十方世界海已下。一段长行。并一偈颂。是十方世界海蒙光所照。皆来云集现法分。四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已下。一段长行。并十偈颂。总是答前三十七问分。一从世主心念问法分中。义分为三。一从尔时已下至唯愿世尊哀愍我等。于中长行有八行经。纯请十八种佛法。二又十方世界海已下有六行半经。问佛菩萨海有十九问。通为三十七问。三愿佛世尊已下可两行经。明菩萨神力故一切供具放光。光中说颂请佛断疑分。

第一从初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明心念默请。云何是诸佛地。法界不思议地。是佛地故。下文云。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此为如来地也。云何是诸佛境界。如下经云。如来处此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此是如来之境界。又法界是如来境界。云何是诸佛加持。下文如来加普贤入于三昧。是诸佛加持故。云何是诸佛所行。经云。无碍行是如来行。又普贤行是一切诸佛共所行行故。云何是诸佛力。如经云。如来有处非处等十种力是。云何是诸佛无所畏。如来无五怖畏及四无畏是。云何是诸佛无能摄取。如来无性妙智是无能摄取。云何是诸佛眼。知一切法智。知一切众生根智。名一切种智。是佛眼故。又此经下文说十眼等是。又如十身相海品云。如来眼有大人相。名自在普见云。云何是诸佛耳。如法界品云。一切诸佛有无障碍耳。悉能解了一切音声。云何是诸佛鼻。如下经云。如来鼻有大人相。名一切神通智慧。于中出现无量化佛。坐宝莲华。往诸世界。云何是诸佛舌。如下经云。如来舌有大人相。名示现音声影像云。云何是诸佛身。如下经云。诸佛同法身。无依无差别。又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云何是诸佛意。如来出现品云。云何知如来应正等觉心。佛子。如来心意识无量俱不可得。但应以智无量故知如来心。云何是诸佛身光。如来随好常光随根照物普周法界。云何是诸佛光明。光有二种。一教光。二如此经光明觉品是。及前后十度表法光明是。云何是诸佛智。一切智一切种种分别智是。又如下文。如来智甚深。普入于法界。能随三世转。与世为明导。此已上问十八种法。经云。唯愿世尊哀愍我等。有三句经文。结请佛说。十九种海。经云。一切诸佛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总举问竟。众生海。释曰。如世间众生广多如海故。佛海。经云。如来安处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如是普周于法界。佛波罗蜜海。十波罗蜜遍一切菩萨行故。佛解脱海。如来法身是佛解脱。又智慧解脱乃至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是。佛变化海。如下文。无体无住处。亦无生可得。无相亦无形。所现皆如影。又云。一切刹土微尘数。常现身云悉充满。又云。于一佛身上化为无量身。佛演说海下文。一一毛孔中光网遍十方。演佛妙音声。调彼难调者。又一音遍诸根故。然如来音声。不从心出。不从身出。佛名号海。如下名号品是。如来名号等一切众生心也。佛寿量海。如下。佛身如影现。生灭不可得。是佛寿量海。又下文寿量如是。及一切菩萨誓愿海。净行品等是。又如十回向品中大愿是。一切菩萨发趣海。如下云。此会诸佛子。善修众智慧。其人已能入。如斯方便门。又下文从地而得地。住于力地中。亿劫勤修行。所获法如是。明从地而得地者。不离真法界自体清净性地而行。进修十住十行等法。故云从地而得地。又十行品。是十发趣加行成就。令菩提心智悲纯熟故。助道海。三十七助道品是。观身受心法为首。一切乘。海乘如来。乘不思议乘。法界乘是。乃至八万四千乘等。一切菩萨行海。普贤行是。如下经云。如是分身智境界普贤行中能建立。一切菩萨出离海。如五位中加行方便是。如下经云。此会诸菩萨。入佛难思地。一一皆能见。一切佛神力。又下文。普贤诸行愿。修治已明洁。能于一切刹。普见佛神变。身住一切处。一切皆平等。智能如是行。入佛之境界。一切菩萨神通海。如下十方佛刹来集菩萨众及毛孔出众随行利生等事是。又十通品亦是。又下文。一一佛刹中。往诣悉无余。见佛神通力。入佛所行处。一切菩萨波罗蜜海。如下经中。十方来集大众身诸毛孔各出十佛世界微尘数光。一一光出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悉能遍入一切法界诸安立海。教化众生。广如经具说。是波罗蜜海也。此是与发心者。作普贤样。一切菩萨地海。如下经云。从地而得地是也。又十地品是。又如来地是。菩萨地。如下经云。此会诸菩萨。入佛难思地。一切菩萨智海。根本是如来智。于根本智起差别智教化众生。是菩萨智海。乃至十无尽智是也。唯愿世尊已下三句。总结劝请。准例十方诸佛既说。今佛世尊亦合同说。又尔时已下四句。明供具说颂。已上三十七问。向下至毗卢遮那品已来。有三种答前所问。一如下齿间放光集众现相神通答。二如下眉间毫光出众现相及十菩萨偈颂答。三普贤入定出定以言诠示佛业众生业因果古今相习答。如世界成就品菩萨众生染净报业。答前三十七问佛海菩萨行海。不离其中。又说华藏庄严世界海。说佛报得所居之土。答前三十七问佛境界海众生海波罗蜜海。总不离其中。又说古往毗卢遮那品。是引古印今。令众生信承习不断法不虚来。若古无旧迹。今从何得。以是义故。引古佛用印今时成信。从此初会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六品经。总明举果劝修信他已成佛者果德悲智境界行普贤行及报得庄严身土。分从佛名号品重问二十八问。即是举古佛果门。令今世及未来发心者。自信自心佛果不异。及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佛眼耳鼻舌身意不异故。信自今修不异古法。有此二十八种不异之法。具如佛名号品。所问二十八问之法。今古不异。令初发心者应如是依古证修。使令道不谬故。直至法界品。总是其答所问之法故。若依五位法上有一百一十重佛果菩萨行。古今不异。若通信位即一百二十重古今佛因果不异。至位方明。从供具云中出音说二十行颂。于中义分为四。初两行颂。叹佛行满成佛行遍三世。次两行颂。明劝佛为众除疑得证。次两行颂。明大众已集劝请除疑。次云何已下十四行颂。明重颂前三十七问。

问曰。大众何不以言自问。因何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赞劝请。云何供云出音请佛。

答曰。明佛得法界心。与一切众生同心故。以心不异故。知彼心疑。供具说颂者。明一切法总法界体也。法界不思议。一切法不思议故。明圣众心境无二故。凡夫迷法界。自见心境有二故。故颠倒生也。

第二从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已下。有一段长行并一偈颂。是如来放齿光十方。告众令众咸集。现法答前所问分。于此分中大意有十。一如来知众心念有疑。二齿光普照。三其光有十名。四明光具眷属。五陈光色相。六明光照远近。七明大众蒙光彼此相见。八明光遍他方众会。九明光能出声告众。十明十方之众闻告咸来。

问曰。何故如来面门齿间出光告众。

答曰。面门及齿。明言出于中故。于中出光。今欲答众所疑。普告十方佛土大众来集示法。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是诸佛地佛境界佛加持佛行佛力等故。须口中齿间放光。光者除暗义。又答前云何是佛光明。除现在未来众心疑暗故。口齿者。吐纳言音说法处表告之所由也。故于中出光。于此光明说其二十行颂。于中大意。叹如来道满利生光明出音告众令集闻法。

第三从尔时十方世界海一切众会蒙佛光明所开觉已已下一段。是十方大众来集示法分于此段中大意有十。一明佛光普照。二明十方众来。三明来已兴供。四明兴供不同。五明众海影像相参。六明大众自他同异自在。七明大众毛孔出光。八明光出菩萨。九明菩萨同事利生。十明众生发心得果。此之十事如文可知。如毛孔流光众。明法界体性自在不思议自他无碍。能同能异众。于中菩萨同行利生。即明古今已成正觉者菩萨行及十波罗蜜海佛地佛持等。举其已成佛者。悲智境界。答前大众三十七疑。用成来世与今同悟身心境界自在无碍如帝网境界门。如此一段。以佛神力放光集众。答前所问。后之一段。毫光示法。及菩萨偈颂。答前所问。于此十方来众光明中。同时发声说二十行颂。于此中大意叹佛光明道行已满身口意鼻耳总遍周刹海满普贤行。答前三十七问。如文可知。

第四从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大众得如来无边境界已下一段长行。有二十八行半经。于中分为两段。一从初十行经明光之德。第二十八行经。明莲华出现。一从初明光之德。大意有十。一令众除疑获益。二显光出处。三显光之名。四显光之色。五明光所照远近。六明所照威动世界。七光照尘中现无数佛随根与益。八光雨十种法轮云。九光明绕佛。十光入佛足轮以成大众信心。明足下是初信入。故说十种智佛。以为自己信心。以不动智为首。

第二尔时佛前已下十八行半经。明莲华出现。于此一段文中大意有十。一明华现所由。二明华具十种严饰。三明毫光出众来坐。四明胜音菩萨。为主余者为伴。五明上首菩萨胜音之德。六明诸佛与胜音之力。七明胜音常见诸佛。八明胜音神变自在。九明胜音观众说颂。十明正申颂意。此之一段经文。如来眉间毫出光明。名一切菩萨光明普照耀十方藏者。明是十地菩萨智满中道教行之光。又毫相光中出众菩萨有世界海微尘数。上首名曰一切法胜音。即是其十地满足中道果行。将此中道觉行悲智圆满法界行门毫尘刹海无障碍法。答前大众三十七问。使令现在及以未来信此十地法界因果法门行满十方使令得益。是故经云。欲令一切菩萨大众得于如来无边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间光。又光体是法界之理。胜音大众之海。是其法界之行用故。明从十住初心以理智万行体用不相离也。故从十信即与果行令修。理智体用法合然故。从果行信进。又胜音菩萨坐莲华台诸菩萨众坐莲华须。明主伴万行。明胜音一行遍一切行一切万行是胜音一行。明法界理智中圆满无碍自在行故。还如前菩萨毛孔流光出菩萨行。相似体性一多重重自在无体可碍。诸波罗蜜一中具十。乃至无尽故。缘起互为因果。主伴自在故。以理智照之可见。大意明法界行门一行遍一切行故同别自在。十正申颂意中通胜音菩萨有十一菩萨。各申一段偈颂。初二十行颂。叹佛身充遍普现众生前及毛孔刹土众会无尽相入。两行一颂如文具明。无烦更释。大体得大纲纪。即得经文自具。此后十段总十行一段总是答前世主所问。又明此会菩萨能入如来之境。最下有三行经明都结十方世界同然一时云集。已上现神通及语。答前大众所疑竟。示业及法答者。如已下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神通法业俱示。若通当类总自具法业答故。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此初会六品经。是以佛果劝修门。

普贤三昧品第三

将释此品。略作三门分别。一释品之名。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者。理智无边名之为普。智随根益称之曰贤。三之云正。昧之云定。亦云正受。为正定不乱能受诸法忆持简择。故名正受。亦云等持。为正定能发生正慧等持诸法。是故名之等持也。为普贤为佛绍法界大智之家诸佛万行遍周之长子。以答前所问三十七问中云何一切菩萨行海出离海神通海波罗蜜海世界海等故须入定。善简众法答前所问令众达解。故须入定。然普贤菩萨恒无定乱。以示法则故须如是。又以初举果劝修中以入定为法则后十定品中明十地道满起诸想念方真。

二释品来意者。明普贤菩萨常在三昧净乱总真。然教化众生故。成法则故。答所问疑故。为善简择诸三昧出入同异相故。为善简择众生业海果报佛行业海果报。故须入定。从定起已说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答前所问故此品须来意明初入法须加定业以显真门。后十定品中明十地真智已终。智随一切众生想念。应根接物。方是修道者。应如是知。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经文中。义分为二。一科其经意。二释三昧名。

一科其经意者。其此一段经其意有十一。一从尔时普贤菩萨已下一行半经。明承佛威神入定。二此三昧已下八行半经。举三昧名及叹三昧之德。三如此世界已下可七行经。明都举普贤入定此界如是十方总然。四尔时一一普贤菩萨已下有十二行半经。明普贤入定诸佛现前佛力所加佛言赞叹普贤之德。五尔时十方一切诸佛已下有七行经。明诸佛与普贤十种智。六如此世界中已下可二行经。明都举十方世界中普贤一切诸佛一时同与其智。法如是故。七是时已下可六行经。明诸佛以手加持摩普贤顶。八如是一切世界海已下可两行经。都举十方世界同然。九尔时普贤菩萨已下九行半经。明普贤从三昧起并陈三昧之名。十普贤菩萨从如是三昧门起时已下十二行半经。明大众获益并都结与十方同然。十一尔时十方一切世界海已下至偈颂以来有十二行半经。明佛力三昧力其地微动及兴供末后诸佛毛孔光明说颂叹普贤之德。

问曰。何故前世主妙严品末。其地六种十八相大动。此品何故其地微动。

答曰。前明如来始成正觉大众贺佛及自皆得佛果之益。其益广大。明位极行终。以此其地大动。此品答世主所问之疑。为成初信故。其地微动。于中菩萨示有疑问。寄同得益。皆是成其凡夫始信之心。是故名为举果劝修生信分。仍是信他佛及菩萨得。然未是信自心得也。第二会中金色世界不动智佛已去。方明信自心得亦然也。至第十二卷中诸世间主。更作二十八问。方明信自心是佛不动智等。至文方明。此经直至法界品觉城东已来。菩萨及一切大众。皆是寄法同迷示行修证。唯觉城人间五百童子童女优婆塞优婆夷。各具五百。一万诸龙寄位是凡。表其凡夫有得入者故。若无实得者佛教岂有。虚行者哉。圣者立样令凡实得。终不虚施。应如是知。不自欺诳。若有人言。此经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萨所行。是人当知。灭佛知见。破灭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令其世间正见不生。断灭佛种。诸有智者。不应如是不劝修行。设行不得不失善种。犹成来世积习胜缘故。于此佛毛孔光明说颂中已下有两段颂。于初二十行颂。明佛毛孔光明赞普贤德。如文具明。毛孔是万行光。还叹普贤万行。二尔时一切诸菩萨已下有二十行颂。明大众叹普贤并请说。后三品之法。亦如文具明。

第二释三昧之名者。于此三昧名之中。义分为三。一释三昧名。二释三昧体用。三叹三昧之德。

一释三昧之名者。名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毗卢云光明。遮那云种种。如来是法性之体。藏身是含容众法。智是明。以理智种种教行之光。照烛众生之器随根与益。如经叹德中具明。

二释三昧之体用者。此三昧体者。以法界根本智为体。以差别智为大用。又以法界根本智为体。随众生智为用。又以入三昧为体。出定为用。又以无出无入为体。又入出俱为用。又以入出俱为体。以义准之可见。大要言之。且以为化众生法则之中以入定明体。后从定起显示十种定名是用。于十个定名中。总以法界无依住智性为体。此体亦名首楞严定。与不可说一切诸佛三昧诸智慧门为体。如叹德中。具如经云。世界海旋。无不随入者。是三昧之用彻遍一切众生法之名故。海者。广大义。旋者。甚深义。明此三昧体用广大甚深无尽无尽诸佛菩萨及一切十方六道众生中行皆遍故。此三昧答前三十七问。总尽向前。以佛神力。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佛地佛海佛眼耳鼻等问。今普贤三昧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菩萨行海三昧海等。问为欲明佛行菩萨行体用彻故。以佛为体。普贤行海为用。以此体用该通诸法。无法不尽故。佛眼耳鼻舌身意为体。能遍知众生事业为用。以下如来与普贤智。明普贤智契合佛根本智不殊。令后信者自知佛根本智一体无二无疑故。十方诸佛手摩其顶者。明引接忍可言。普贤从三昧起者。明定体随根用处。彼复依根获益。名起其用无尽。略举其十。以表无尽故。余义经文自具广明。大意佛根本智是定体。普贤行是用。

世界成就品第四

今释此品略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为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乐净秽皆是众生自业果报之所庄严不从他有。佛菩萨世界海依大愿力依自体清净法性力依诸波罗蜜诸行海等自体清净力依。为度众生。大慈悲智力。以不思议变化力之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

二释品来意者。大意有五。一答前世主三十七问。佛海众生海波罗蜜海等。此品示业果报。示法果报。答前所问故。明向前是佛光明神力答。此品示其佛行海眼耳鼻舌波罗蜜海遍法界海众生业行海故。三十七问一时总答。令大众海悟佛所行入普贤菩萨所行也。故号佛华严经。二令诸现在未来始发菩提心者。识佛所行及菩萨行海。佛菩萨大慈悲海。能普遍法界海众生行业海。而利益之。令到究竟岸故。既见是已而仿敩之。学佛行故。令始发心者悲智圆满行解不错谬故。三令始发心菩萨知众生业报同异差别由心造故四令始发心者知众生界广大等法界虚空界如影相入重重无尽依住各别佛菩萨行悉充满故。五令始发心菩萨知诸佛菩萨境界海众生境界海一异不可得故。随众生自业转变刹海转变故。随自业成坏刹海成坏故。以此众因缘故。此品须来。发初蒙故。若无此品。初心菩萨云何知其如来摄生如来行门。及以众生行业世界广狭之相。若不知者。依何发心。乘佛大悲普济愿行广度。以是义故。如下颂云。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志欲广大深信人。彼闻此法生欣悦。安住普贤诸愿地。修行菩萨清净道。观察法界虚空界。此乃能知佛行处。若不说众生界法界佛界菩萨境界虚空无二无尽如影重重。依住者。所有发心者。设不入二乘道。修菩萨行。但得权教菩萨。心常染净而有限碍。不入佛境界故。有自佛他佛及以国刹分剂。有往来所依处故。如三乘中所说净土。在于他方。菩萨愿生其中是也。说此品者。意欲令初发菩提心者知众生境界诸佛境界广大之相重重无碍无尽之相佛及菩萨愿行含覆利益纤尘无遗故。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此之一品有十一段经文。从初一段长行一段偈颂是。此品中叙分。后十段长行及十段偈颂。是正说。及至华藏世界海。总通此品为世界成就品。总为正说分。从初叙分中长科为六。

一尔时已下四行半经。是普贤观察十海分。

二如是观察已下可八行经。明普贤告众叹诸佛十种之智海十不可思议。

三建立演说海已下可六行经。明普贤叹佛十种身业教化不可思议。

四从勇猛调伏诸众生海无空过者已下七行经。是普贤叹佛身智二业随转法轮成就之众入佛之地十不可思议。

五如是等一切法已下十八行半经。明普贤乘佛神力说佛智业身业教化饶益。成就众生海之德。令多菩萨一切众生入佛境界海故。

六明普贤说颂。重明前法。于此二十行颂中两行为一颂。于中意有二十。总答前三十七问。为颂含多义故。一明佛智慧甚深。二明佛身业随根普应。三明佛语业普周。四明佛行多刹遍严。五明诸佛大悲成熟众生。六明佛普现出兴与益。七明众生根劣随迷。八明大心净信坚固者堪为。九明诸佛与力方知。十明离谄慈悲志欲深广能入。十一明观察法界如虚空而获善利。十二简修余道者不堪普贤行人得入。十三明众生界广大法轮普至。十四明普贤自示身广大。十五劝众令观毛孔。十六明普贤示法与众之益。十七明普贤行愿无边。十八明普贤自叹行具。十九叹法眼智眼法身智身广大。二十叹是佛所行应听。此以上经文自具可知。略科眉目如是。第二段正说分中有十段经。一初段中长行有十八行半经。于中大意有六。一明普贤告众欲说其法。二正说世界海有十事之法一切三世诸佛同敷。三正举世界形状体性有十广大无尽。四正说世界已成现成当成具十种因缘。五正说由如来神力法如是等。如下十事因缘是也。六乘佛神力说颂。于此十八行颂中。重颂前长行之法。明众生界广多。佛菩萨悲愿含覆故。以行广大故庄严国刹广大。以众生业无量故菩萨。行无量以菩萨信心广大离垢。所住国刹光明宝成清净无垢。此明净秽同居业现各异。如文可知。是故经云。菩萨修行诸愿海。普随众生心所欲。众生心行广无边。菩萨国土遍十方。第二段中。尔时已下九行半经。并四十四行颂。明世界依住。如文具明。第三段中。尔时已下有六行经。有二十行颂。明世界差别形由业。如文具明。第四尔时已下有十三行经十行颂。明世界体差别。第五尔时已下有十一行经二十行颂。明世界庄严差别。第六尔时已下有十行经。并有二十行颂。所修行方便愿力故。出生诸世界海庄严故。业清净故。庄严清净。业垢浊故。庄严垢浊。第七尔时已下有八行经。并二十行颂。明诸世界诸佛出现差别。依众生业行寿命修短。佛出现不同。第八尔时已下有七行经。并二十行颂。明世界劫住不同由业。第九尔时。已下有十四行经。并十行颂。明劫随业转变净秽。第十尔时已下有十五行经二十行颂。明一切世界海如来出现无差别。一一如文具明。此之一品答前三十七问。意令现在未来发菩提心者识佛所行。众生业海无际。如来以普贤行普济。以法性理智无碍。从初发心兴大愿云。悲智普覆。以波罗蜜海刹海无不现其身无行不同其事。尘毫内刹影现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随入。以法界之体而无往来。法常如是。令学之者仿之。趣求不谬。此乃如大王路法尔常。然更有异求偏僻不当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德动天...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

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古诗原文[挑错/完...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古诗原文[挑错/完...

最新文章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古诗原文[挑...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古诗原文[挑错/...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以发愤矣。...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古诗原文[挑...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古诗原文[挑错/...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