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一句经文,「每好矜夸,常行妬忌」,为什么我们分两集呢?也是重点会摆在这个「妒忌」,也就是一般讲的嫉妒。还有一个就是自夸,就夸耀自己,我们现在讲叫好大喜功。尤其现在手机、网络很发达,这种情形更严重。嫉妒心现在可以讲说,末法时期已经是过犹不及,非常地严重。所以往往我们现在讲的,在官场上讲就是黑函,在中国大陆叫举报,有些举报是正确的,但是有些也不尽然,都是被人家嫉妒所招感来的。所以我特别去搜集老法师有关在他开示里面,有讲到嫉妒的部分,嫉妒这个问题要怎么去看待?因为我们发现有学佛的也会有嫉妒心,没有学佛的嫉妒心更严重,几乎都有。这个就是人的业障,而且是与生俱来的,都存在我们阿赖耶识里面,遇缘起现行,现行又薰种子。
嫉妒心当然在女人是比较严重,这里面讲的「妇人争宠构怨,往往祸家绝嗣,其罪尤不可胜言者。」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好好在修行的功课上,如何把自己的嫉妒心能够降伏。末学在面对嫉妒心,人人都有这个习气,末学常常用的方法就是多听经闻法,多念佛、多拜佛。然后学六祖大师的开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然后就是好好地依照老法师这些开示,你来做为修行的准则。
我现在就把老法师在讲经的各集里面,他都有提到嫉妒心的问题,我把它汇整成三十条来提供给各位参考。
第一条,嫉妒心,老法师说,妒是表现在外面。忌没有表现出来,他内心存了不善的念头,忌是放在心里。妒会表现在外面,那当然就会造传播是非了,就会毁谤了,这是妒。忌就会产生恨,忌恨就在心里,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这个其实是一种业障,嫉妒心是一种业障,妒忌心是一种业障,也就是说,他不知道普贤菩萨讲的随功德。所以这个随喜功德,普贤十大愿王随喜功德就是,可以讲说,是法身大士菩萨要修的功课,要修随喜功德。你能够做到随喜功德,你就可以证得平等心,所以六道凡夫说实在话,嫉妒心很重,看到别人有好处,自己心里就很难过,所以第二个是业障。
第三个,嫉妒心一定会造业,别人胜过我,别人比我好,我们修行当然说,我们要敬重他,不能有傲慢、不能有嫉妒,但是这是一个理想,一般人很难做到,你不要讲敬重,他不毁谤你就不错了。你有傲慢,有妒忌心,你就会造业,会造口业,甚至会造身业,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这刚才讲说,嫉妒心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种业障。他说,你看那个小朋友一、两岁不懂事的时候,他就有嫉妒心了,所以这是与生俱来的业力。比如说,你给糖果,只有给一个小朋友,另外那个不给他,另外那个就不高兴了,他就晓得瞋恨、嫉妒了,所以这个是与生俱来的。
第五,佛教我们嫉妒心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我们要学随喜,不但不嫉妒,见到人家做好事要生欢喜心,进一步还要帮助他,促成他的好事,你能做到这样就是随喜功德。
第六,别人成就超过我们,超过我自己那就好,不能有嫉妒心,而且要生欢喜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智慧比我高、他的能力比我强,这个事情给他做一定可以办好,我就不必办了。不必办是享清福,什么叫享清福?就没有烦恼。这是第六个,就是生欢喜心,让给别人。
第七,我们古代人讲说,能者多劳。他很聪明、很能干,他做了事情为我们服务,他很辛苦。我们能力不够、我们智慧不够,那我们只有享福跟享受。所以你就不能嫉妒,你就让他来领导、让他来服务,这是叫能者多劳。你如果用这种心态去看,你就不会生嫉妒心了,因为他能力比你强嘛,能者多劳嘛,你用这样去欣赏、去赞叹,你就比较不会嫉妒,这第七个。
第八个,你没有嫉妒心可以培养你心量,你能够修随喜心、生欢喜心,这表示你心量在拓开,我们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如果能够学习「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嫉妒心的障碍就会慢慢排除。
第九,今天这个世界乱了,为什么乱?因为斗争嘛,那为什么斗争?嫉妒。用什么方法可以救这个世间呢?老和尚说,跟各位讲,没有办法。
第十,只有佛可以解决,不管这个世界上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想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没有法子,唯独佛有办法、佛有方法,但是大家不相信。
第十一,佛用什么方法呢?佛用因果报应,用六道轮回的事实真相告诉你,你心里就自然定了。你为什么贫穷?前世没有布施、没有种因,这一生贫穷。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你坦然接受,你心就定了。
十二,你晓得以后,他富贵是因为过去世他种福,我贫穷是前生没有种福。我想要富贵,我现在就要种福,我来生才能享福。你知道因果就不会胡作妄为。
十三,你如果不知道因果报应,看到别人发财,得到大财富了,你生嫉妒心,想尽办法去破坏他,那将来的果报是什么?生生世世贫穷。
十四,贫穷人看到富人就嫉妒,想办法去破坏他,这个造的罪业极重,这不是解决问题,这是制造混乱,唯独佛用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十五,佛法是劝善规过,让大家知道因果报应,如果每个人都遵守佛的教诲,都能守本分,都知道修福、都知道积德,国家就会强盛、人民就会安乐。
十六,世出世间法都讲因果,你真正明白因果,心就平。所谓富贵安于富贵,贫穷安于贫穷,理明白了,心就平。
十七,佛法里面讲三世果报,我这一生得富贵,前生修的,我这一生应该得到。我这一生贫贱,我过去生中没有修,我今天贫贱是应该的。那么道理明白了,对富贵人也不会羡慕,也不会嫉妒、不会怨恨了,我们常讲的心安理得,心为什么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
十八,真正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心就安了,心安理得,你能够处在贫贱,安于贫贱,处在富贵能够安于富贵。
十九,中国几千年来虽然贫富不均,但是这个社会相安无事,道理在哪里?就是因为中国有儒家跟佛家的教化,大家懂得因果报应。所以贫富不均不是现在才有,自古以来就有了,但是中国为什么几千年来都能够这样相安无事呢?是因为有教育,有三个根的教育,有佛家的宗教教育。
二十,老和尚说,嫉妒、瞋恚、贪爱,这些恶的习气都是三恶道的业因。
二十一,如果你是一个修行人,你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一天如果你念十万声阿弥陀佛,但是你的嫉妒心、瞋恚心、贪爱心这三种心还是不断的发作,而且还念念增长。那么虽然你念佛,但是你将来的果报是在三途,这就是慈云灌顶大师讲的,念佛人有一百种果报,第一个在地狱,这个道理,因为你有嫉妒、瞋恚、贪爱。
二十二,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句话义趣甚深,人身容易失去,失掉人身想再得人身,那就难了。所以我们要常常反省反省,我们要常常想,我们失掉人身,来生能再得人身吗?几个人敢说,他来生还会得人身吗?老和尚说,得不到。来生要得人身,五戒十善要持得很干净,我们能做到吗?杀盗淫妄天天干,妄语两舌、贪瞋痴慢,用贪心学佛,用瞋恚心、嫉妒心来学佛,这样的心态,来生不但成不了佛,你的果报还在三途。
二十三,我们学佛能够精进,能够不退,不退转,这都是阿弥陀佛神力冥冥当中加持,我们一定要心清净才能跟佛菩萨感应道交,所以你如果嫉妒心,你就没有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二十四,用是非人我的心,用贪瞋痴慢的心,用嫉妒、愚痴的心来学佛,怎么可能跟圣人感应道交呢?这不可能的事情。不但佛菩萨不会来,不是他们不来,是我们无法跟他们感应,我们还自以为聪明,这样学佛,这一生是会空过的,很难成就的。
二十五,真正这一生,要怎么保持这一生平平安安地过呢?不遭遇大小横事呢?那需要很大的福报,那要很真实的智慧,才能保住这一生平安幸福,自己一定要晓得。
老和尚告诉我们,怎么可以保住幸福,能够平安没有灾祸?第一个,老和尚说,要断一切恶缘,决定不造恶业,纵然过去生中你曾经造过恶因,但是现在恶缘断掉了,缘没有了,因就不会结果。所以诸恶莫作就非常非常要紧,这不是一句口号,是要认真去做的,叫做诸恶莫作,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一定要众善奉行,为什么?修一切善就是修福,你这个福德天天增长,纵然有冤亲债主看到你这样,你这个福报一天一天大,他也不敢来干扰你,想报复也不敢下手。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真正保证我们这一生幸福,不遭到横难,在这一生当中我们断恶修善不必要人知道、不必要人宣扬,如果你刻意去宣扬做善,那就好名,又搞到名闻利养那边去了。
所以我们要学习佛陀在《金刚经》里面跟我们讲的,行一切善,离一切相,这样就对了。行一切善,离一切相,或者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可以,这是《金刚经讲义》里面最重要的重点。《金刚经》里面讲,按照江味农居士的讲义里面解释,这五重玄义里面《金刚经》的明宗就是要怎么修,要怎么修才有办法达到我们所谓的三轮体空?或者是达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明宗,就是释经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江味农居士所编的这一本《金刚经讲义》里面告诉你,明宗就是他的修行方法,他引用的是智者大师。他说,智者大师说,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告诉你怎么开悟、怎么成佛就用这个方法就可以了。
二十六,你如果名利很多了,我跟你讲,嫉妒障碍就来了,这老和尚常常跟我们勉励的。所以老和尚说,六十岁以前最好不要出书,六十岁以后才出书,这老和尚亲自跟我讲的,最少要学教、学戒五年,最好再延长,再五年,就十年,老和尚是用十年。当然老和尚也老和尚说,闭关是要开悟以后才是闭关,所以老和尚比较强调的是你要学戒五年,就守规矩,就李炳南老师以前对净空老法师的开示,你以前所学的统统不算,以后只能听我一个人教,以后看什么书都要我同意,以后什么人讲经不能去听。老和尚刚开始也不能接受,后来老和尚接受。他这三个方法是古德教学生的方法,老和尚说,这个方法有好处就是把你的六根全部关起来,就是一门深入,只听一个老师教。这样相对的,你如果照李炳南老师这种教法,你就没有名利心了。因为名利你要是多了,嫉妒障碍来了,那些嫉妒障碍就是魔怨,魔怨是自己招感来的。
中国古人有两句俗话说得很好,就「为善莫近名,为恶莫近刑」,什么叫「为善莫近名」呢?什么叫「为恶莫近刑」呢?「为恶莫近刑」就是说,你做坏事,刑法不会处罚你,为什么呢?因为你可能那件是小坏事。可是你要是做大坏事,那就是用刑罚里面最重的刑来处罚你,叫「为恶莫近刑」,就是你做坏事做到杀人,那一定是砍头的,这叫「为恶莫近刑」。「为善莫近名」的意思是说,你为善不要出名,出了名那就是嫉妒障碍,甚至还有陷害,麻烦就来了,所以这两句话看你怎么解释,看你怎么个用法。我们学佛的人全心全力在行善,但是行善是三轮体空,那就对了,如果你做善事一定要名,要有所求,那就坏了,那个就是很大的错误。所以「为善莫近名,为恶莫近刑」,「刑」是刑罚的刑。
二十七,自古以来,不但一般社会,连佛门也不例外,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起,嫉妒障碍乃至于种种破坏陷害,这些事情都是很平常的,连佛陀也不能够避免。佛陀在的时候,在《释迦牟尼佛传记》里面,佛陀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对释迦牟尼佛就不服气,用尽了心思想谋害释迦牟尼佛,自己要取而代之。比如说,他蛊惑阿闍世王来护持他,他叫阿闍世王去杀害他的父母频婆娑罗王跟韦提希夫人。他说,你做新王,我作新佛,提婆达多当时就是要害佛陀,他说,他要作新佛,也就是他当住持啦。佛陀当时在的时候,佛弟子当中也有六群比丘,佛弟子中有好有坏,有听佛的教诲,有依教奉行,也有专门捣乱,破坏僧团的,在世尊那个时代就有了。
二十八,我们看《六祖坛经》,那个时候人心可以说是相当淳厚,他在唐朝,五祖把衣钵传给惠能大师,不服气的人很多,当时所有五祖座下的这些弟子,包括惠明将军都要去追衣钵,多少人出去要到处找六祖大师,所以六祖大师才躲在猎人堆躲了十五年。他师父跟他讲,「遇会则藏,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就是到广东四会县就藏起来,就是猎人堆,「遇会则藏」,他师父很早就跟他预告了,「遇会则藏,逢怀则止」,在四会县就躲起来,躲在猎人堆躲了十五年,为什么?嫉妒心。为什么衣钵交给一个居士?因为当时六祖大师是居士,而且还是不认识字的一个居士,还是在厨房舂米的,那更不服了,那衣钵一定要夺回来。其中还有一些人不仅是要夺衣钵,而且还想要把惠能大师杀掉,这在唐朝那个时候,可见这个社会嫉妒障碍、争名夺利的事情在所不免,古代就有了。
二十九,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没有智慧、没有福德,你要跟人家争,那是自讨苦吃,所以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一切退一步,与人无争,于事无求,你这一生就非常幸福。
三十,老和尚说,别人要的我不要,这就没事了。我要的他不要,我要什么?我要老实念佛、我要往生西方,我要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们不要,他们要名闻利养,那你就把名闻利养给他。唯有这样,自己这一生才能安安稳稳,道业才能够成就。世间人所争的,我们知道都不是真实的,如果你真正学佛人就会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老实念佛才是决定能得到真实的利益,这个不可不知道的。老和尚最后这一段讲得非常地好,你要是明白人就不会有嫉妒心了。所以我们就搜集老和尚这三十条,如何消除嫉妒心来跟各位共勉,好好去体会老和尚的慈悲开示,从此以后断掉嫉妒心,那你的道业一定会增长。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四三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