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讲解网
大悲咒讲解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传播与发展/ 文章正文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六卷

导读: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六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第六卷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本事品第一之六 如是已说得成就等。十八界中。几内几外。颂曰 内十二眼等色等六为外 论曰。六...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六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第六卷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辩本事品第一之六

如是已说得成就等。十八界中。几内几外。颂曰

内十二眼等色等六为外

论曰。六根六识十二名内。外谓所余色等六境。我依名内。外谓此余。我体既无。内外何有。非无净戒有净戒依。经主此中作如是释。我执依止故假说心为我。故契经说

由善调伏我智者得生天

世尊余处说调伏心。如契经言

应善调伏心心调能引乐

故但于心假说为我。眼等为此所依亲近。故说名内。色等为此所缘疎远。故名为外。若尔六识应不名内。未至意位。非心依故。至意位时不失六识界。未至意位亦非越意相。若异此者。意界唯应在过去世六识唯在现在未来。便违自宗许十八界皆通三世。又若未来现在六识。无意界相。设至过去意界位中。亦应不立。相于三世无改易故。此释不然。今且应说。何缘一生一住一灭及一果等心心所中。说心名内。心所为外。岂不心所依假我心。是能依性。对彼所依。极亲近故。转应名内。又非眼等与眼识等常为所依。未曾有心。不与心所为所依性。故唯心所。应名为内。或复此中有何殊理。与假我心为所依者。立之为内。不立能依。故彼所言。无深理趣。又心少分。是我执依。一切心依。皆名为内。由此不应作如是释。我执依止。故假说心为我。又少分心。贪等依故。应一切心皆成染污。或少分心。寻伺依故。一切应成有寻有伺。此既不尔。彼云何然。差别因缘不可得故。又彼何能遮心所等我执依性。以有身见缘五取蕴为境界故。是故彼释理定不然。若尔何缘说心为我。

恒于自境自在行故。我谓于自境常自在行。心曾无有时不行自境。故一切心。皆名为我。非诸心所亦得我名。意为上首故。经说独行故。彼要依心能行境故。如诸心所。虽亦调伏。而但就胜说调伏心。说我亦然。唯心非所。若法与此似我之心。为不共益。彼名为内。与此相违余法名外。故诸心所无成内失。又诸心所。虽复与心一生住等。而心望心。独名为内。非心所者。同异类心。展转相望。为所依性。皆不舍故。诸心所法。异类望心。必定舍离能依性故。谓若善心。望善染污及无记心。为所依性。皆不舍离。染污无记心亦如是。若善心所望彼染污及无记心。舍能依性。染污无记望余亦尔。故心望心为所依性。无相简隔。得名为内。心所望心。为能依性。有相简隔。不得内名。又诸心所。望同类心。为能依性。或多或少。心为所依。则不如是由此内名在心非所。若尔大法应受内名。不尔心所朋类坏故。如异生中不堕法者。复有余师。依训词理以释内名。谓我于彼有增上用。故名为内。我谓自体。于所余法。有增上用。如彼大德鸠摩逻多说如是颂

若爪指舌端无别增上用

动触尝肴膳作用应无差

色香味触。诸色聚中。或唯身根。有增上用。如是广说。乃至眼根。心亦于余有增上用。是故十二。皆得内名。若尔受等自体差别。亦见于余有增上用。是则诸法皆应名内。上座所宗。既一切法皆法处摄。彼宗云何建立内外。彼说如余。云何如余。谓为六识作所依者。建立为内。不为六识作所依者。建立为外。夫所依者。唯有情数亲近不共色等不定。如彼色等。虽复亦有是有情数亲近不共与眼等同。非所依故。而立为外。不立为内。如是眼等虽法处摄。与受等同是所依故。而立为内。不立为外。所余法处。唯名为外。又虽眼等皆通二分。而内外性。互不相违。是故不应执此为难。谓作眼等识所依时。立为内性。若作意识所缘境时。立为外性。彼谓如意根是内处摄。为意识所缘。复外处摄。如是所说品类言词。皆率己情。不能遮过。有似比度。无真教理。所以者何。违契经故。如契经说。苾刍当知。法谓外处。是十一处所不摄法。无见无对。且于此经。非一切法皆法处摄。由此经中遮十一处摄法处故。亦非唯彼所执别法名为法处。由此经中非如意处说无色故。彼宗唯执受想思蕴。名别法处。于中无色。若此经中。依彼别法。说法处者。则应如说无见无对。亦言无色。由是理故。于此经中。再广遮遣异眼等处。谓是十一处所不摄法。及无见无对。若色唯有有见有对。更无余色。直欲宣说别法处者。应但说言。法谓外处意处不摄亦是无色。由是已成此别法处十一不摄无见无对。或复应言无见无对意处不摄亦是无色。此中不说无色言故。又遮眼等摄法处故。由此别有法处色成。此色是何。谓无表色。业俱舍中当共思择。云何令他知眼等处。虽为意境。而唯是内。故此经中。遮总数摄及差别性。以显法处。谓佛世尊观未来世。于我生处有称释子。执一切法皆是法处。为遮彼故。显了说言。法处唯此非一切法。是故唯于辨法处相。说十一处所不摄言。以眼等无展转摄义。于眼等处无如是说。意识能缘一切法故。勿一切法皆法处收。故于此中如是遮遣。又彼上座。复立眼等通内外性。定应不成。以曾无处说。彼眼等若作眼等识所依时。立为内性。若作意识所缘境时。立为外性。由此即破所引意根。以如眼等曾无说故。如何自号善释难师。而绝未知立同喻法。既能如此何远举意。为成眼根通内外性。只应近举耳为同法。为成耳根通内外性。亦应近举眼为同法。彼上座言。所立眼等通内外性。决定应成。如世尊说。苾刍当知。诸所有眼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内或外。乃至广说。意亦如是。若尔便有太过之失。如契经说。于内身中住循身观。乃至广说。又如经言。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乃至广说。于色等中。既无内性。经不应说。诸所有言。受想行中。如何有内。又先自说。若为六识作所依者。建立为内。既许如是。色等受等。非识所依。应唯名外。经何说内。如色受等。虽说内言。而非内处。唯外处摄。如是眼等。虽说外言。而非法处。唯内处摄。若尔经言有何意趣。此经意趣。当共思求。汝上所言。且不应理。我今当释。此经意趣。谓彼眼等为识所依。说名为内。色等所缘说名为外。彼此无诤。又如眼根识所依止。已正当生说名为内。与此相违。说名为外。乃至意根。内外亦尔。若色等境。与识所依。同一身转。说名为内。与此相违。说名为外。如是就处就所依身。建立内外。不违圣教。随顺法相。是故上座所立眼等。通内外性。定为不成非但不成。相又杂乱。以执眼等作识依缘为内外性。相杂乱故。谓若意识缘所依意为境起时。此意当言置在何聚。不应在内意识所缘故。不应在外意识所依故。不应在内外。非经所说故。曾无经说。如是意根。或内或外。或通内外。岂不说有内外心耶。此就依身说为内外。若异此释。应于受等内性不成。又应于心不具三观。于唯外心住循心观。无容有故。彼如是执。心为意识作所缘时。说名为外。此即名内。心常为识作所依故。若许眼等意识缘时。亦唯名内。斯有何失。非彼眼等有时不为自所发识作所依性。如是上座。立内外门。违害契经。不成相乱。唯我阿毗达磨诸大论师所立。顺经成就。无杂乱失。已说内外。十八界中。几同分几彼同分。颂曰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